揭露!含糖飲料不只讓你胖,還增加癌症死亡風險

現代社會中,含糖飲料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然而,近年來研究不斷揭示含糖飲料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本文將探討含糖飲料與肥胖、癌症之間的關係,以及研究發現帶來的警訊,希望提高大眾對含糖飲料的警覺,正視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含糖飲料和肥胖的關係

含糖飲料和肥胖的關係,可以從上面的資料中看出,但是為什麼含糖飲料會讓人們變胖呢? 這是因為含糖飲料中的糖分,不像食物一樣需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而是直接被吸收到血液中,這樣一來就會讓血糖急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將多餘的葡萄糖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

當我們長期攝取過多的含糖飲料,就會造成體內脂肪堆積過多,進而導致肥胖。除此之外,含糖飲料中的卡路里非常高,一杯可樂就有約140大卡的卡路里,相當於一碗白飯的卡路里量。如果我們每天喝下去好幾杯含糖飲料,那麼攝取的卡路里量就會超過我們每天所需求的量。

當我們攝取過多的卡路里時,身體無法消耗掉多餘的能量,就會將它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如果長期如此,那麼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胖。因此要想減重成功,首先就要減少含糖飲料和甜點等高卡路里、高脂肪、高油脂、高鈉等零食。

糖對健康的影響

糖是一種簡單碳水化合物,它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的。我們的身體需要葡萄糖來提供能量,但是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分時,身體就會把多餘的葡萄糖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而果糖則不會被身體吸收,只會增加食物的甜度。

一般來說,每天建議攝取的總糖分量不應該超過2000大卡,也就是50公克。但是現代人每天攝取的總糖分量都遠超過這個數字,尤其是含有高果糖玉米漿果汁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果汁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果汁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果汁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果汁飲料、含有高果糖玉米漿的加工食品。

致癌物質在含糖飲料中的含量

致癌物質在含糖飲料中的含量,其實是一個爭議性很高的問題,因為不同的研究機構、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結果都會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公開發表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共通點。

1. 焦亞硝

焦亞硝是一種在含糖飲料中常見的致癌物質,它主要是由於飲料中的胺類與亞硝酸鹽反應後產生。而焦亞硝本身就是一種強致癌物質,會對人體內部的DNA產生傷害,進而導致細胞變異、發展成癌細胞。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2010年進行的研究,他們在市面上販售的含糖飲料中,測出焦亞硝的平均濃度約為5.5ppb(每公升5.5微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焦亞硝的容許量則是16ppb。

2. 甲基丙二醯胺

甲基丙二醯胺也是另一種常見於含糖飲料中的致癌物質,它主要是由於飲料中添加了抗氧化劑與香精後產生。而甲基丙二醯胺本身也是一種強致癌物質,會對人體內部的DNA產生傷害,進而導致細胞變異、發展成癌細胞。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2010年進行的研究,他們在市面上販售的含糖飲料中,測出甲基丙二醯胺的平均濃度約為9.8ppb(每公升9.8微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甲基丙二醯胺的容許量則是10ppb。

含糖飲料與癌症風險的研究結果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項名為「NutriNet-Santé」的法國人口健康研究,該研究從2009年開始,每年收集超過10萬名參與者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健康資訊。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者進行了5年的追蹤,並發現有79,628名參與者在2018年之前被診斷出患有癌症。

在分析完所有資料後,他們發現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的人比從不喝含糖飲料的人患癌症的風險高18%。如果你是男性,那麼你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的風險就會比女性高22%。

此外,他們還發現每天喝一杯果汁的風險比從不喝果汁的人高12%。但是,如果你是男性,那麼你每天喝一杯果汁的風險就會比女性高26%。

改變飲食習慣,遠離含糖飲料

改變飲食習慣,遠離含糖飲料,這個標題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要真的做到不吃含糖飲料,對於現代人來說可不容易。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幾乎處處都會有含糖飲料的蹤跡,像是便利商店、超商、餐廳、咖啡廳等等,甚至在家裡也會儲存一些含糖飲料。

所以要改變這樣的飲食習慣,就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你可以先從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量開始做起,比方說原本每天會喝兩罐可樂,你可以先減少到一罐;或者是原本每天都會喝奶茶、果汁、汽水等等,你可以換成無糖或低糖的版本。

如果你覺得突然間就戒掉含糖飲料有點困難,那麼你可以先從自己最常喝的那一種開始做起。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會喝奶茶,那麼你就可以先從奶茶開始做起。當你成功戒掉奶茶之後,再來挑戰下一種最常喝的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不僅會引起肥胖問題,更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為了維持健康,我們應該遠離含糖飲料,調整飲食習慣,選擇健康的飲品替代。藉由正確的飲食觀念和科學研究結果作為依據,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努力,遠離潛在的健康風險,迎接更健康的生活。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健康知匯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如有身體不適,請盡速前往醫院尋求醫師協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