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飲食中的重要部分,但近年來卻因被視為不健康食物而引起爭議。許多人在選擇食物時會避免或限制紅肉的攝取,主要是基於健康考量。本文將從營養專家的角度來揭秘:為何紅肉被視為不健康?同時探討其中的營養素關係,希望能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這一議題。
為何紅肉被視為不健康?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紅肉的定義,但是為什麼紅肉會被視為不健康?
這是因為紅肉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相對較高,而且還有一些致癌物質,像是多環芳香烴、硝酸鹽等等。這些物質在加工或是烹調的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另外,紅肉中還有一種叫做「離胺酸」的成分,它會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亞硝胺」。亞硝胺是一種強致癌物質,如果我們在食用紅肉時再攜帶豐富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麵包),就會讓亞硝胺更容易形成。
脂肪含量與健康影響
脂肪是一種能量來源,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但是過量攝取脂肪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問題。脂肪分為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三種,其中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對健康影響最大。
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通常來自動物性油脂,例如:牛油、豬油、雞皮等。過量攝取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壞的)的含量,進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是指在氫化過程中,部分不飽和的雙鍵轉變成反式雙鍵,這種雙鍵的結構會讓人體無法辨識,因此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目前已有許多國家禁止使用反式脂肪製作食品。
單元不飽和與多元不飽和
單元不飽和與多元不飽和則是來自植物性油脂,例如:橄欖油、堅果類、芝麻油等。它們能夠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壞的)的含量,並且提高高密度膽固醇(好的)的含量。
鈉含量對身體的影響
鈉是人體必須的礦物質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維持體液平衡,並且協助神經傳導、肌肉收縮。然而,如果攝取過多的鈉,就會導致身體出現水腫、高血壓等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佈的《2013年國人飲食營養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成年人每天平均攝取的鈉量為3,800毫克,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攝取量2,000毫克。因此,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才能控制鈉含量呢?
紅肉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
紅肉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是許多人對於紅肉印象最深刻的一點,也是大家認為紅肉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600,000人死於心臟病,佔美國所有死亡原因中最高比例。而且,心臟病在全球也是最常見的死因之一。
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飲食中過多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和糖等成分,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而紅肉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鈉等成分,因此長期飲食中含有大量紅肉,確實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不過,這裡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長期」。也就是說,只要你不是每天都吃紅肉、或者每天都吃很多紅肉,那麼你其實不用太擔心會因為吃紅肉而得到心臟病。當然了,如果你本來就有心臟相關的問題、或者家族史中有人罹患過心臟病,那麼你就需要更加小心自己的飲食攝取。
蛋白質質量和吸收率的比較
蛋白質質量和吸收率的比較,是很多人在選擇蛋白質來源時會考慮的因素,畢竟我們想要攝取的蛋白質,不只是為了補充營養,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被身體有效吸收。而蛋白質的質量和吸收率,就是影響這個因素的關鍵。
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的質量?什麼又是蛋白質的吸收率呢?我們該如何判斷一種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質好壞?
綜合以上內容可知,紅肉雖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鐵質等營養素,但高脂肪和鈉含量卻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過量攝取紅肉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且紅肉中的蛋白質質量和吸收率相對較低。因此,在日常飲食中適量攝取紅肉,並搭配其他健康食材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重要一環。希望本文能幫助讀者對紅肉的健康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並在飲食選擇上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免責聲明
健康知匯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如有身體不適,請盡速前往醫院尋求醫師協助。